成语

不苟言笑的意思

gǒuyánxiào

不苟言笑



拼音bù gǒu yán xiào

注音ㄅㄨˋ ㄍㄡˇ 一ㄢˊ ㄒ一ㄠˋ

解释形容人态度严肃,不随便说笑。

出处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不登高,不临深,不苟訾,不苟笑。”

例子
这孩子从小就不苟言笑,别人逗他,他也不理。
他家的人看起来都不苟言笑,不太好相处的样子。
总经理那副不苟言笑的面孔,属下们都对他十分畏惧。
历史老师看起来不苟言笑,十分严肃,私底下却很幽默。
我们的校长为人严肃,平时不苟言笑,但其实是很有爱心的。
大家听了笑话后都捧腹大笑,只有她依然不苟言笑,埋头工作。

正音“苟”,不能读作“jū”。

辨形“苟”,不能写作“荀”。

辨析不苟言笑和“一本正经”;都形容态度庄重、严肃。有时可通用。但不苟言笑偏重指“神情、态度庄严;不随便说笑”;“一本正经”偏重指“表情严肃、正经;不嬉皮笑脸”。

用法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在“严肃谨慎”的表述上。

难字注解苟 gǒu
​ [副] 姑且、暂且。如:“苟同”、“苟安”、“苟延残喘”。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。”唐.柳宗元〈哭连州凌员外司马〉诗:“恬死百忧尽,苟生万虑滋。”
​ [形] 随便、草率。如:“一丝不苟”。
​ [连] 1.如果、假设。《论语.里仁》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唐.柳宗元〈与韩愈论史官书〉:“道苟直,虽死不可回也。” 2.乃、才。《楚辞.屈原.离骚》:“夫惟圣哲以茂行兮,苟得用此下土。” [名]
​ 姓。如汉代有苟参。

书证
1.《新唐书》:“安石性方重,不苟言笑,其政尚清严,吏民尊畏。”
2.《明史.卷一六九.王直传》:“直为人方面修髯,仪观甚伟。性严重,不苟言笑。及与人交,恂恂如也。”
3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三回:“那做房官的,我看见他,都是气象尊严,不苟言笑的。”
4.清.王晫《今世说.卷一.德行》:“袁重其状貌臞然,能读书识字,好以礼义自维,不苟言笑。”
5.《清史稿朱元瑜传》:“之瑜严毅刚直,动必以礼。平居不苟言笑,唯言及国难,常切齿流涕。”

感情不苟言笑是中性词。

近义词正襟危坐、老成持重

反义词和蔼可亲、谈笑风生、嘻皮笑脸

典故解释《礼记》古代礼仪书籍,其中的〈曲礼〉篇是讲述日常生活所应做到的小节,有一段就是在教导为人子女者与父母相处时的礼节,在家里时不能处在尊贵的西南方,坐位时不能坐在正中,行走时不能走在中间,站立时不能在门中央。举行飨礼时不能做主人,须由父母决定;祭祀时不能做受祭的尸,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。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要听从父母的话,不要让父母担心。也不随便毁谤人,不随便嬉笑,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,谨守本分。后来“不苟言笑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指不随便谈笑,态度严肃。

成语首拼